甌海率全省之先上線“合同釘”平臺
2021/08/09 07:36 來源:溫州日報 編輯:單暉 瀏覽:2250
迄今避免國有資產損失1.2億余元
編者按
為打造數字化改革先行市,溫州以小切口謀劃大場景,以微改革創造大實效,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,也影響著我們的工作生活。即日起,市委改革辦聯手溫州日報推出《數字化改革——改變你生活》系列報道。敬請關注。
本報訊 (記者 王民悅) “工作方式的大大改變節約了不少時間,以前要查閱很多紙質材料,現在動動鼠標就能查到所有涉公合同信息,并且迅速定位風險點,發現問題并作出處置。”昨天,甌海區紀委干部陸建茹告訴記者,如今平均7秒就能完成一份涉公合同的全覆蓋體檢并生成審查意見的辦事效率。
得益于甌海區率全省之先開發“合同釘”場景應用,實現涉公合同全過程數字化閉環智控,顯著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和涉公合同監管效能。據統計,自“合同釘”平臺于今年7月迭代升級以來,該區154家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在平臺備案的合同(50萬元以上)達2900余件,監管重大工程項目132個,12家主管部門使用平臺開展行業監管,共糾正履約不規范合同43件,有效避免國有資產損失1.2億余元。
“長期以來,由于主管部門多頭監管、外部履約管理乏力等因素,各地行政合同的監管和履行普遍存在管控難、風險大、效率低等難題。”甌海區司法局副局長胡金必介紹道,為提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,該區以打造“法治政府”“信用政府”為大場景,通過搭建法律顧問審查庫,打通財政基建系統、企業信用監管類平臺等方式,構建涉公合同全生命周期閉環管控流程,強化了“事前防范、事中預警、事后監管”的合同履約監管體系。比如對合同履約進行動態監測,精準實時分析可能存在的違規、違約、違法操作行為,司法、財政等監管部門可在線監督合同履約情況等。
在“合同釘”平臺上,記者看到有招標審查、合同起草、合同審查、合同簽訂、履約監管、綜合分析6個功能模塊,各重要環節信息及履約材料都在平臺上流轉,形成全區的涉公合同數據庫。其中的履約監管模塊,能第一時間對存在風險的合同進行“綠黃紅”三色分級預警,給項目負責人發送履約提醒及超期警告,督促及時履約,做到每筆資金支付有據,防止超付、遲付等現象,確保合同管理沒有漏網之魚。
為進一步打破“碎片化”,發揮系統整體優勢,該區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下一步將通過共享接入的方式獲取稅收、土地出讓、投資項目信息、國有資產閑置信息等,實現數據實時交互流轉,并逐步通過市場化運作向企業開放。
相關新聞
- 聲明:凡本網注明轉載自其他媒體的作品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地址:溫州公園路日報大廈1204室 值班電話:0577-88096870 0577-88096580